忧郁的田野


忧郁的田野

作者 郭于华


本书封面书名的题字由中国著名大右派章伯钧二女, 纪念文集《往事并不如烟》、《伶人往事》、《⼀阵⻛,留下了千古绝唱》 等书的作者章诒和先生书写。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个社会人类学者记录田野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 所记内容不限于一时一地,思考与反思也不囿于学术和学科。作者努力在田野实践中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和民族志的洞察力,在微观事实——个体经验与宏观社会结构之间进行贯通,以社会记忆的力量在历史与现实中进行穿梭,进而探寻社会与文化及其转型的独特逻辑和微妙运作过程。

本书亦是在学术和公共领域间建立关联的尝试。我们始终处在探寻真相的过程中。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呈现生活本身的纷繁复杂与丰富多彩,展示平常生命的意义,让无形象者为人所见,让“沉默的大多数”的声音为人所闻,使人们的视野更为开阔,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清醒而正确地认识并反省自己,包容和理解更为广泛和异样的“他者”。

本书也同时作为一个普通的田野工作者对结构主义人类学大师列维-斯特劳斯那本蜚声世界的《忧郁的热带》的致敬:该书不仅如评论者所称赞的“生动,细腻,思想大胆。它写得美。正如一切伟大著作一样,它带有鲜明的个人印迹;它以人的声音说话。 ” 使当时流行的游记作品相形见绌,而且从异文化诸多普通人微不足道的“苦闷”(该书另一种翻译为《苦闷的热带》)表达中,以博大的悲悯情怀感受到人类文明的困苦。

大千世界,田野无垠,能有一知半解的只是凤毛麟角。即使在自己所属的文化中旅行,所得也必然是一孔之见。在此呈现的决非经验之谈,却是真实所感。



本书印刷版在亚马逊书店世界最大的实体连锁书店美国巴诺书店上架出售。

本书电子版在苹果书店,KOBO书店,亚马逊书店等有出售。


作者简介



郭于华,社会人类学研究者,田野工作者。北京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转型社会学、农村社会研究、口述历史研究等。 对不同地域、族群,不同文化、信仰和不同生活方式充满好奇。田野那么广,乡村大课堂;书未破万卷,行走亦无疆。



目 录



作者简介 ................................... v

内容简介 ................................. vii

1. 进入田野(导言) ........................ 1


村庄记忆

2. 村庄里的“ 总书记” ..................... 14

3. 田野外记之乘火车旅行 ................... 25

4. 生命的窘迫与困惑 —— 记一位“ 不适应的” 的老人 ................................. 30

5. 鸠占鹊巢 —— 陕北最好的窑洞是谁家的? . 41

6. 我的老家鸡心岭 鸡鸣一声闻三省 .......... 56


生存之道

7. 人生戏剧的最后一幕 —— 记鄂西清江流域的跳丧 ................................... 65

8. 生存的动力与文化的创造 —— 范庄“ 龙牌会”散记 ................................. 84

9.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 一个北方村庄的亲缘和权力关系 ........................... 95

10. 生活的样式与生命的风格 —— 上村和下村 112

11. 另一种生存动力 —— 离开土地的农民 ... 137

12. 辘轳把村“拔钉子” 目击记 ............. 171


田野无疆

13. 行者无疆: “江河十年行” 行走日记 ...... 187

14. 行者悲心——《六江纪事 2009—2012》 序 . 212

15. 康巴之旅——新都桥地区社会调查手记 ... 218

16. 路上的风景, 归谁所有? ............... 227

17. 途中短记——农民都知道, 是制度腐败 ... 235

18. 秸秆禁烧与口号治国 ................... 238

19. 买菜刀记 ............................. 243

20. 年关[微小说] ......................... 246

21. 紫金《乡愁》 系列采访 ................. 250

22. 方言不土(代后记) ................... 265



1. 进入田野(导言)


如果将田野工作视为人类学者的成年礼, 进入田野就是成年仪式的开端部分。而进入田野并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的进入,也不仅仅是策略、技巧、 具体方法和社交能力的运用,而是涉及到调查研究中的权力关系、 学术伦理和看待人类社会生活的视角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按照当今话语,也是涉及三观的问题。

所谓进入田野也不仅仅指开始的头几天或初始时段。田野工作是一个贯穿调查研究整个过程、自始至终需要自觉意识和不断思考的“长时段”。(Not only to enter a setting and during the first days in the field, but throughout the data collection process.)

进入田野是一个实践问题, 牵涉到研究者的沟通能力、寻找和拓展人际关系资源、 面对新情境中不尽相同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意识运用各种策略和技术;但进入田野的过程又不仅仅是个实践问题, 而是既有赖于学习和体会地方性智慧( native wit) 又要具有学术理论的理解和反思,在进入过程中发现进入的障碍并且找到克服障碍的办法,进而获得对于当地社会结构与文化意义的洞见。 这一过程是在整个调查研究中循环推进的。

所以,说到进入,其实是学习、理解和感悟的过程。首先遇到的是能否融入当地社会即被当地人所接纳。这里有契机和“运气”( lucky breaks)的因素,正如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在巴厘岛对斗鸡的参与观察经历为我们提供的一个有趣例证:

1958 年 4 月, 格尔茨夫妇(均为人类学者)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一个村庄中正处于不被当地人接受同时又身患疟疾自信缺乏的困顿状态。人们对这两位美国学者视而不见,仿佛他们并不存在,他们即使主动搭讪也倍受冷遇。正在如此让人灰心丧气的时候,作为学者观察对象的一场大规模斗鸡活动到来了。在当时的印度尼西亚斗鸡属于非法活动, 并被归入“原始的”、“落后的”、“浪费的”非现代化之举而被官方禁止。

当斗鸡比赛正酣之时,警察带着机枪乘着卡车呼啸而至。数百人组成的赌博和观看的人群一轰而散,向四面八方奔逃而去。此时的人类学者几乎是本能地循着“入乡随俗”的原则随着逃难者一同奔跑,并不假思索地跟着一位逃跑者转进一个院子——他自己的家。旋即主人和他的妻子熟练地摆好桌椅、铺上桌布、端出茶来,大家心照不宣的坐下来喝茶。警察随后即到,开始盘问斗鸡之事和外国人在这里究竟想做什么?这位刚刚“五分钟”的主人从容不迫且详细准确地回答警察:他们是来自美国的教授,得到政府批准,到这里研究文化,要写一本关于巴厘岛的书;我们整个下午都在家里喝茶和讨论有关文化的事,对斗鸡之事一无所知。就这样把警察糊弄走了。

第二天,按照格尔茨的描述:整个村庄对他们来说变成了完全不同的世界——人们不再视而不见,而是将无数的兴趣、热情特别是欢乐倾注于他们身上。人们追问他们为何不直接掏出证件告诉警察他们是美国人?人们也模仿并善意地嘲笑他们逃跑时的狼狈。在巴厘岛,被取笑就意味着被接受;从此这个村庄前所未有地对他们开放了,他们“身在其中”了,他们“五分钟”的主人和许多村民成为最佳资料提供人,他们的研究得以相当全面和深入地展开。

诚然,正如格尔茨所言,在一次对“陋习”的“突然袭击”中几乎被抓住,或许并不是能够推广的融入当地社会的“窍门”,这种契机或“运气”并不常有。但是作为研究者能否在运气来临时抓住它,做出正确反应并以此与当地人达到契合与理解,却是需要准备和功力的。

回想起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们在陕北骥村从事农民口述历史的调查研究。在初次进入调查数周之后的第二年,我们再次来到骥村驻扎数月之久,算是真正进入田野之地;其实也很难称得上真正的进入,也就是走家串户拉话话和不少村民混个脸熟而已。离走进村庄的现实生活和历史,走进家庭、宗族的社会关系,特别是村民村妇们的内心世界还相当遥远。在我们为调查限于表层难于深入内里而有些一筹莫展的时候,一次运气也降临在我们头上。

那是一个春天的下午,天气晴朗,天空蓝个莹莹介,日头红个彤彤介(方言:形容天空湛蓝艳阳高照),老支书成铭从山下慢慢爬上高坡,朝我们房东家的窑洞走来。成铭近八十岁年纪,从土改开始当村干部一直到前些年才从支书任上退下来,还承担着专司信仰庙会事务的“社头”职责。我和同事罗红光正在整理调查笔记,赶忙把老支书迎进屋来。成铭性格温良,待人友善,是出了名的好人,他有些羞涩地开口问到:“有个事,不晓得你们能不能帮忙?”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什么事?您尽管说。”成铭于是娓娓道来:“这村里不是有几个庙吗?(分别是龙王庙、观音庙、黑虎灵官/药王庙), 神像前的牌位都太旧了;运动中村民们怕这些牌位被红卫兵砸了,就送到山里埋藏起来;开放之后才起出来供上,难免又小又破;我们(庙)会里找木匠重新做了牌位、上了漆,但新牌位上面要写字可把我们难住了。我想你们都是博士、老师,能不能帮我们把字写上?”老支书说到这里有些迟疑:“我怕你们会嫌我们这是迷信、落后呢。”话音未落,我和罗红光又是异口同声道:“不嫌不嫌,我们来写。”老支书可高兴了,很快派人送来了一共五个牌位:分别是黑/青/白龙大王之神位,黑虎灵官之神位,药王真君(孙思邈)之神位。

新牌位做得气派漂亮,红底蓝座黑, 金色勾边,比之前的大许多。看着这簇新的牌位,我和罗红光相互对视,问对方:“你会书法吗?”然后又一起摇头。已经答应了的事必须要做,我们找来报纸,又向房东家四年级的小姑娘借来笔墨,开始在报纸上练习,写了一阵发现全然不是那么回事。一是完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练好书法,二是牌位上的字体不能随便选择。我们二人很是挠头,忽然灵光乍见:咱们不是带着笔记本电脑吗,上面有各种字体啊,很快找出了最适合牌位书写的字体——汉鼎隶书,一个个找出需要的字和适当的大小,我们很是高兴;但新问题马上来了,怎么把电脑屏幕上的字移到牌位上呢?开动脑筋:先用(龙王牌位)白纸平铺在电脑屏幕上,将所需要的字一个一个描下来,然后用拓蓝纸(复写纸,当时村庄小店中还有的卖)铺在牌位上,再将描好字迹的白纸铺在拓蓝纸上用力描一遍,如此一个个汉鼎隶书体的字(空框)就印在牌位上了;最后我们再用明黄色的颜料将字填满。我们二人分工合作,关起门来从傍晚一直忙到第二天天明。整个过程房东也没看到。

第二天日头升起的时候,老书记慢慢爬上山来。走到窑洞前就看到五个写好的牌位一字排开晾在窑洞的窗台上,阳光正好打在上面,亮闪闪的。老书记大喜,赞不绝口,说:“写得太好啦,真不愧是博士!”很快,新牌位就供奉在庙宇中;村民们见到我们都伸起大拇指,友好地打招呼;更重要的是村庄的庙会组织——“社头” 和“纠手” 开会都邀请我们参加,一起商量“庄事”。

由此,我们知道了村庄庙会的组织、运作过程,“社头”和“纠手”如何产生和轮值,每年的“会事”如何办、办多大,各家各户如何出钱,如何占卦决定是否抬龙王牌位求雨,各庙宇的会期和功能及活动过程;如何“写戏”(请戏班子签演出合同)及如何做到“戏要好些儿,钱要少些儿”……。